对付肿瘤这类复杂性疾病,必须依靠综合的、整体的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系统生物医学与肿瘤论坛”,邀请了来自中科院、医科院、北京大学等全国系统生物医学及肿瘤相关领域的分子生物学家、药物学家、临床专家。他们一致认为,系统生物医学的兴起为解决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专家们说,人类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时期,当今正处在实验医学向系统生物医学的过渡时期。这三个不同的医学时代,对肿瘤也有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据悉,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瘤瘿的论述。第一代经验医学采用的传统疗法包括草药和温热治疗等简单的物理治疗;第二代实验医学时代,手术、放疗、化疗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和放化疗虽然能使肿瘤在短时间内缩小,但没有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第三代系统生物医学治疗,吸纳了手术、放化疗的一些成果,比如局限性手术、精确放疗、靶向化疗等,还引入了两种新的治疗手段:一种是指纹图谱质控的中药治疗,一种是生物治疗。

  采用系统生物医学攻克的第一个癌症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早在1996年,中科院院士陈竺等人运用中药砒霜的现代制剂(砷剂)和全反式维甲酸组合成了系统生物医学方案,基本治愈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砒霜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中药,是一种矿物质,有效成分单一。而其他中药的成分一般都非常复杂,多成分、多靶点是中药作用机理的主要特征。德、法科学家联合开发的银杏叶提取物EG6761就是一个典范。他们长期研究发现,EG6761提取物是一个“整体”,把混合物所含内酯和黄酮相互分离,就都不具备全部提取物整体的功效。因此,必须运用指纹图谱技术才能进行成分的精确控制,使中药融入现代系统生物医学框架中。

  中国传统医学蕴藏着许多朴素的辨证思想及系统论观念,强调从整体认识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但中医药受技术手段限制,长期以来难有多大作为。新兴的系统生物医学的崛起为中医药融入世界提供新契机。目前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得到国际上的重视,越来越多有名望的科学家正积极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系统论思想的结合。例如,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在上海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运用系统生物医学的思路,推动对中药成分以及药理的研究;“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指出,代谢组学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研究人体代谢网络在疾病和药物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代谢组学不但可以对药物进行毒理分析,还能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代谢组学将成为中药实现突破、进入国际市场的强大工具。

  专家们认为,历经10~12年,耗资8亿美元的基于单个靶点的传统药物开发已走进“死胡同”。借助系统生物医学平台,将是今后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进程的方向。随着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用于质量控制和制定检验标准有了很大进展。如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的中药材只有基源与外观状鉴别,中成药仅有处方和制法,没有任何检验项目;从1985版药典开始,色谱、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上被采用;最新2000年版药典,收载含量测定的品种已达308种。把已知的主要成分或有药效作用的成分作为指标成分予以检测控制。较之过去,这是很大的突破和进步。但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个化学成分。从中医药的观点看,麻黄素和麻黄、甘草酸和甘草、人参皂甙和人参、灵芝和灵芝多糖等是两回事。针对某一两个化学成分的指标成分控制,难以真正控制中药功效,必须对方剂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

  抗肿瘤中药的质量控制也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代是经验判断,主要依靠原料药材的地道性和药工制作的经验来控制;第二代是指标成分检测,主观地把已知的某一种或两种成分作为指标予以检测控制,目前口服抗癌中药普遍处于这个阶段。专家认为,医学模式的更迭预示着医药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从作坊式的药物炮制业和代代相传的行医方式,到规模化的药物生产和医院的兴起,走向第三代是采用指纹图谱等现代科技从原料到成品进行全过程、全成分质量控制。近日,上海生命科学院绿谷研究院的我国首个系统生物肿瘤学中心宣告成立,将对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展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寻找中药主要疗效成分,并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科研-生产-医疗服务”系统生物肿瘤学产业链。